[第十九章]
回族——千年商海的弄潮儿
如果你想走得快,那么就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那么就一起走。
一、神秘使团
唐贞观二年(),一个波澜不惊的年份。
一个引人注目的神秘使团来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宫廷。这是一伙说闪米特语的阿拉伯人,他们从阿拉伯半岛麦地那港口延布启程,由波斯湾经马来半岛至南中国海的“香料之路”和“陶瓷之路”来到广州。
他们自称是“上帝的使者”穆罕默德派来的,郑重其事地向大唐皇帝呈上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应该与同一年送给拜占庭皇帝赫拉克利乌斯和忒西丰国王卡瓦德的信一样。
我们从西方历史上得知,穆罕默德写给赫拉克利乌斯的信几乎就是一张挑战书,信中要求拜占庭皇帝承认唯一真正的上帝并且侍奉这个上帝。关于这位皇帝接到信后的情景已无文献可考,很可能没有给予答复,或许只是耸耸肩一笑了之。其后果是,许多年后,穆罕默德的妹夫奥马尔、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柱人、奥斯曼突厥人遵照穆罕默德的遗言,对拜占庭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报复性进攻,直至君士坦丁堡变成伊斯坦布尔。
而接到同样的信件时,弑父自立的波斯忒西丰国王卡瓦德正忙着收拾国内的持不同政见者。莫名其妙的挑战书使心情糟糕的他极为愤怒,他把信撕碎,扔向使者,喝令他滚回老家去。当使者将这一情形报告给麦地那的发信人时,发信人雷霆震怒:“啊,真主!就这样吧,请你夺去他的王国吧。”后来,发信人的继承者按照真主的旨意,发起了疯狂的报复,这支高呼“安拉”的穆斯林铁蹄挺进波斯,在那里建立了一系列穆斯林王朝,使波斯逐渐成为世界伊斯兰教的一个伟大中心。直到公元21世纪的今天,伊朗宗教领袖的地位还在伊朗总统之上。
不过,中国皇帝没有像赫拉克利乌斯那样对信不理不睬,更没有像卡瓦德那样粗暴地辱骂信使,他诚挚友好地接待了他们,像对待此前印度的佛教和此后的波斯景教一样表示了对外来宗教的兴趣,还帮助他们为广州的阿拉伯商人建了一座清真寺。这座庙宇至今犹在,是世界上最早的清真寺之一。
正因为有着唐太宗这样包容万象的宽广胸怀,“丝绸之路”这个令全球商旅心驰神往的黄金商路才得以在经历了两晋南北朝的长期静谧之后重新喧闹起来。
驼铃悠悠,摇落大漠多少星月。通过沙漠中那些若隐若现的驼队,隋唐那如同落霞与彩云般的丝绸、那魅力四射的瓷器、那令外国文人如获至宝的纸张源源不断地输入波斯,波斯的珠宝、香料、药品也如涓涓细流汇入隋唐。
从此,一批多过一批的回族先民——穆斯林“蕃客”海陆分程,闪现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都城长安、河西走廊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的广州、扬州、泉州、杭州是他们经商落居的主要去处,他们在此行商坐贾,开设“胡店”和“波斯肆”,经营香药、珠宝、象牙、犀角及中国的丝绸、药材、铜器、陶瓷等。尤其别出心裁的是,他们在土地稀缺的广州、泉州周边优先占据了几块风水宝地,经营起了公共墓地生意(这种创意直到公元21世纪初还是中国房地产商的一大生财之道)。同时他们还进行着一种具有国家性质的易货贸易,中国史书称之为“朝贡”,即阿拉伯商人以“进贡”的方式,把自己的货物运到中国,“卖”给中国朝廷,再把回赐的礼物运回阿拉伯卖给当地的富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免纳沿途的商税,获取更为丰厚的利润。
唐朝的中国是一个鸟儿在天空任意翱翔,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的时代。没有外贸壁垒,没有民族歧视,也无须办理身份证或者绿卡。商场得意的大食商人们干脆定居中国,有人还考中了大唐进士。东西交流鼎盛时期,留居中国的阿拉伯和波斯人达到了创纪录的十几万。
二、感谢成吉思汗
落花无声,舂秋代序。时光流淌到五代十国时期,飘逸的丝路被金戈铁马撕成了碎片,穆斯林“蕃客”的生财梦也随之破灭,他们只能听天由命、困坐愁城,并祈祷着一个强权政府的诞生。
祈祷终于生效了,而且这个新巨人强大得让人瞠目结舌,辽阔得令人匪夷所思,这就是冷兵器时代的主宰——日行千里、来去无踪的蒙古骑兵。在成吉思汗、拔都、旭烈兀3次西征中,葱岭以西、黑海以东广阔的穆斯林地区被铁蹄踏平,成吉思汗子孙建立的汗国连成了一片,古老而漫长的“丝绸之路”全部进人了蒙古人的版图。
一位外国人在书中感叹:“在成吉思汗的统治下,从伊朗到图兰之间的一切地区内是如此平静,以至一个头顶大金盘的人从日出走到日落之处,都不会受到任何人的一点暴力。”于是沉寂已久的丝路重新开放,久违的驼铃重新回荡在漫漫长路上,浓眉大眼、胡须飘飘的西域回回随获胜的蒙古大军接踵东来,他们以人仕、经商、求官、传教的名义,甚至以俘虏的身份联翩而至,不绝于途。
成吉思汗病逝后,他的继承者并未终止从中亚移民的步伐。被迫东迁的中亚细亚人除一部分作为奴隶使用外,大都被编为“探马赤军”,参加了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战争。硝烟散尽之后,元朝要求“探马赤军”上马则备战,下马则牧养。部分回回军士过起了兵农合一的生活,并在“社”的编制下,逐渐由双重职责的“兵农”转为一心耕田的农民。著名的回回垦区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北的宁夏和甘肃的河西、五条河地区,西南边陲的昆明和大理,中原的河南开封。即便是在作者的家乡山东,忽必烈也认为它与河南一样位居天下腹心,有着非凡的战略地位,因而把聚居屯田的回回村落像楔子一样插进了汉族中间。就这样,几十万穆斯林散布全国,形成了明人所称“元时回回遍天下”的独特风景。(山东境内许多回族聚居地如无棣县的五营,阳信县的六营、大营、小营,济阳县的刘家营马家营,泰安市的前营,甄城县的军电,禹城县的韩家寨,齐河县的老寨子、小寨子,陵县的亚虎寨、柳福寨,冠县的七甲、八甲,都是当年回回屯垦定居的历史见证)
蒙古人付出了血的代价灭亡南宋之后,为了永葆江山不变颜色,本想将大量蒙古骑士移民南方,但习惯了草原羊群和疗例寒风的蒙古人对这一美差不感兴趣,而漂泊惯了的回回们却毫不挑剔。于是大量战功卓著的回回从干燥贫瘠的北方迁徙到温润富庶的东南沿海,镇江、泉州、杭州渐次成为回回聚居区。
对于有着商业细胞的回回来说,这里无疑是快速暴富的天堂。最离奇的是,泉州回回商人佛莲竟然拥有舶船80艘、珍珠万石之多。他们缴纳的税款在忽必烈的财政收人中占了相当比例。可以说,蒙古人不善商贾,给了回回移民中国,进而一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日落月升,云涌水起。军事和经济上的贡献自然带来政治地位的提升,他们被确定为仅次于蒙古人的色目人。
三、入乡随俗
东迁的回回商人大都未带家眷,因而他们在中原定居多年后,不管骨子里情愿与否,总耐不住年复一年的寂寞,血统观念被迫服从传宗接代的需要,他们只能娶当地女子(多为汉女)为妻。
大概是入乡随俗吧,从第三代开始,一些与当地女子结成家庭的回回将本名音译中的某一个音转化成汉字,作为本家族的姓氏。后来的回族大姓纳、速、喇、达、丁、忽、哈、撒、赛、闪、马、麻、木、穆、买、白、鲁、以、海、沙、改、安、锁、米,都是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常用人名首音、尾音或中间音的译写。
穆罕默德第三十一世孙——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意为荣耀的圣裔),生有纳速拉丁、哈散、忽辛、萜速丁、马速忽5个儿子,后代分别形成了纳、速、丁、忽(后分出虎、胡二姓)、哈、撒、赛、闪(后为陕姓)、马、穆、沙、郝、苏十三大姓。
穆罕默德当时被翻译为马罕默德、马合麻、马罕默、马圣人,大批回回怀着对先知的无限崇敬,在取姓时以“马”字开头,这也就是“十个回回九个马”的真正原因。
先知易卜拉欣被翻译为亦不喇金,回族中的金姓多取自其名后的“金”字。
还有部分回回被赐了汉姓。南宋灭亡后,元朝布下天罗地网搜缉皇室赵姓致使赵姓民众纷纷改姓。元宪帝为打消民众的恐惧,便将纳速拉丁的长子、中书省平章政事(宰相)伯颜赐姓为赵,成为山东青州回族赵氏的先祖。回族中的赵姓即由此始。大唐时期,大食人李诃末、敕勒人李光颜因战功卓著,波斯人李舜铉、李珣、李成三兄妹因文采非凡皆被赐予国姓。宋朝的一名穆斯林骨伤外科专家受聘担任护驾疮科御医,被宋神宗赐名梁柱(意为皇家支柱)。到了明朝,归化为穆斯林的维吾尔将军哈八十因屡立战功,被朱元璋赐姓剪(后改姓翦,取“剪除敌人”之意),赏给湖南桃源县良田亩。现代史学家翦伯瓒就出生于此。回族将领常遇春、胡大海则被朱元璋赐予了皇姓,从此山东、安徽有了朱姓回民(因“朱”与“猪”同音,后来部分朱姓回民改姓“黑”,这也是回族朱、黑不分的原因)。
四、一个民族的诞生
应该感谢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加速回族共同体形成的是他在明洪武五年()下达的一道著名诏书:“蒙古色目人现居中国,许与中国人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根据诏令,不但汉女嫁回男可以成为回族,汉男娶回女同样可以成为回族。今日青海东部的孔姓回民,无疑是孔子的后裔。泉州籍回族文学家李贽(原名林载贽)的先祖——汉人林驽在波斯经商时娶当地穆斯林女子为妻,他的后代全部融入了回族。回族中的周、刘、陈姓,也无一例外地归因于回汉联姻。
部分维吾尔人也是回族的一条支脉。据说明英宗将甘州、凉州“寄居回回”人,凉州“归属回回”人先后迁徙江南成为回族。
蒙古将军阿难答及其部下15万人大半皈依了伊斯兰教,成为回族一支奔涌的血脉。回族的铁、脱、朵、达、妥、火姓,大多源于蒙古名字铁木耳、脱不花、朵不花、达不花、火力忽达。今日宁夏固原的铁、脱、妥姓回族,就自称拥有蒙古血统。
被回族吸收的还有唐兀人(党项羌),今日回民中的党姓就是典型的西夏党项人姓氏。
女真人中的完颜氏与回族融合后,衍生出了完、颜两个回族姓氏。
宋元以来到达开封的犹太人也多与回族通婚,被称为“蓝帽回回”(犹太教的旧称)。
更离奇的是,山东德州北营村的固族温、安二姓竟然有着菲律宾皇家血统。时光倒流到明永乐十五年(),苏禄(今菲律宾的一部分)东王巴都噶?叭哈喇率领使团访问大明,归国途中不幸病逝于德州。永乐帝下令将他厚葬在北营村,留下王妃和次子温哈喇、三子安都鲁守墓。守墓人的后代在雍正年间加人了中国国籍,取祖先的前缀温、安为姓。因其信仰伊斯兰教并与回族通婚,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回族。
一粒沙,再加一粒沙,不停地加下去,就成了沙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不停地加下去,就成了一个族群。这个漫长而有趣的过程确凿无误地告诉我们:回回东来是形成回族的基础,伊斯兰教及其文化、习俗是回族形成与发展的纽带,汉语是回汉民族的共同语言,中国是回族人民真正的祖国。
正是在回族最终成为单独民族共同体的明代,优秀的回族儿女“星”光璀灿,如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胡大海、沐英、蓝玉、冯胜、丁德兴,政治家马文瑞、海瑞,思想家李贽,诗人丁鹤年、金大车、金大舆……
其中最为闪亮的,首推郑和。
五、世界级航海家
公元年之前,葡萄牙、西班牙一直以世界发现者自居。直到英国鸦片叩开中国大门的那一刻,“夜郎自大”的西方人才恍然大悟:世界最早的航海家既不是发现美洲的哥伦布,也不是到达印度的达?伽马,更不是环球航行的麦哲伦,而是东方中国的一位太监。
几乎所有识字的中国人都知道他的名字——郑和。
他本姓马,乳名三保,回族,出生在四季如春的云南昆阳(今云南昆明晋宁),据说是赛典赤?赡思丁的后裔。他的父亲与祖父都从海路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所以他从小就对航海和探险情有独钟。
如同多数元朝官宦之家一样,他的家庭在明朝建立之后迅速败落下去,后来发展到食不果腹的地步。无奈之下,他被家人送入大明燕王府做了太监。
做太监本身就够倒霉的了,何况是在远离京城的藩王府了,但事情有时偏偏歪打正着,马三保的主子燕王朱棣并不甘心做藩王,后来寻机发起了名为清君侧,实为争天下的“靖难之役”。三保随同主子出生入死,并在北平郊区的郑村坝(东坝)立下了赫赫战功。
夺取政权后,明成祖朱棣论功封赏,因为明朝有“马不能登金殿”的忌讳,有功的马三保被赐姓郑(可能与在郑村坝立功有关),名和,成为皇宫的太监总头目。
为了向海外传播明朝的声威,据说也为了追捕神秘失踪的建文帝,明成祖朱棣开始组建远洋舰队。选来选去,有家庭航海背景且对皇帝忠心不二的郑和竟然成了航海舰队总指挥的最佳人选。
“郑和,正合我意!”朱棣说。
永乐三年(),35岁的郑和与副使王景弘肩负着大明帝国的神圣使命,率领人,分乘62艘海船,满载着西方奇缺的丝绸、瓷器、茶叶、金饰、银器,浩浩荡荡地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首航西洋。船队第一号海船长44丈,宽18丈,船员多达上千人。船上备有航海图、指南针等世界最前卫的航海设备。船队途经近10个国家,先后到达占城(越南)、爪哇、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满剌加(马来西亚马六甲)、古里(印度南部),历时两度春秋才胜利返航。
郑和共七下西洋,先后到达中南群岛、南洋群岛、孟加拉国、印度、伊朗、阿拉伯地区,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63岁高龄的郑和病逝于第七次航行返航途中的古里。
郑和的武装船队以独步天下的恢弘气度穿行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海洋上,“云帆高张,昼夜星弛,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轻松随意的程度如同泛舟于中国的内湖,它带给各国政治、军事和新闻上的冲击绝不亚于如今的美国进攻南斯拉夫、阿富汗和伊拉克。每到一地,他们便大肆弘扬明朝的国威,代表皇帝将中国的特产“赐”给当地的国王,邀请他们在方便的时候回访中国。当然,郑和并未空手而归,他不仅收下了当地国王所“贡”的象牙、香料、珊瑚、珠宝,而且有时也直接将当地的使臣搭载到中国访问。正是由于郑和船队的外交努力,才有众多的南洋、西洋官员络绎来访。悖泥(今加里曼丹岛北部)、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满剌加等国的国王与王后都在郑和的邀请下对中国进行了正式友好访问。后人完全可以展开思绪的翅膀,想象一下自负的中国皇帝迎送外国元首时的威严和宴请他们时的排场。
如果你对航海有兴趣,说不定能有幸一览散发着岁月幽香的《郑和航海图》。此图原名《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共24页,不仅有每次航海的图示,而且有航海行程的详细记录。从这些珍贵的资料里,你会深刻地感受到郑和作为一名世界级航海家的经验、毅力、胆略和非凡的应变能力,并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对这位回族优秀儿子的由衷赞叹。有人说,生理上的缺陷造成的自卑往往能形成一种生命的张力、意志力和爆发力,郑和就是一个例证。
郑和的成功也成就了他的主子。凭着派遣郑和下西洋和编纂《永乐大典》这两大杰作,朱棣得以昭彰史册。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比欧洲最早的航海家哥伦布年发现美洲早87年,比达_伽马年到达印度海岸早93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整整早了多年。他的船队有船艘,最大载重量超过顿;而哥伦布、麦哲伦的船队仅有船只三四艘,最大载重量才吨。按照这样一个真实的对比,当时的中国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世界制海权,甚至可以独占非洲、南北美洲乃至大洋洲。这样的话,将不会有后来的海上霸主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日不落帝国、美国。
西方人认为,中国在公元15世纪初放弃制海权是一个“千年之谜”。其实答案很简单,永乐大帝派郑和下西洋,乃封建君主“虚荣政治”(如今叫政绩工程)的典型症状,不过是一场耗资巨大的政治巡回表演,凭借这一盛举既可以向世界各国耀武扬威,也可以消除朝野对他武力夺权的不满和蔑视。永乐除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外,还有一项引人注目的盛举——把国都从长江南岸的金陵迁移到靠近长城的北京并重修被冷落数百年的长城。
固守住疆界,笼络住人口,成为明清实行海禁的真正目的。在他们眼中,世界上最大的洋与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一样,不过是上天赐给他们的免费的长城。直到坚船利炮逼近中国、好梦被无情震碎的时候,他们才猛然醒悟到:大洋原来也是路,而且是最快捷、最宽阔的路——当然只是洋人而非自己的路。
我们只有发出一声长叹:郑和下西洋就这样成了一个传奇,也仅仅是一个传奇。这一声叹息是萦绕在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心头的噩梦。
难怪梁启超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六、另类海瑞
廉洁是一1支曲筒和寡的歌,总是在掌声稀落的时刻响起。
封建制度下的官宦制度其实是一个极易滋生腐败的土壤。但是有一个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而且他出生在偏僻的海南,是一位毫无背景的回族人。他倾尽一生,都在演奏这支孤独的歌。
海南出现回族需要追溯到明洪武十六年(),当时一个名叫海答儿的回族人从军来到海南琼山。面对风平浪静的大海和人迹罕至的大山,海氏做出了弃武从文的抉择,从此琼山海氏文人学士辈出,仅明代就涌现出举人、进士8人。
海瑞是海氏第五世后裔,生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年(),35岁中举后踏进了暗流涌动的官场。
我们知道海瑞的大名是因为年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从此引发了那场持续十年的动乱。结果,海瑞的名字家喻户晓,而且一提起海瑞,便让人联想起罢官。
海瑞这个人的确与罢官有缘。海瑞的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从明世宗朱厚熄嘉靖三十三年()初任福建南平教谕,到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五年()病死在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他踏入仕途长达33年之久,但细算下来,他竟然有一半时间处于罢官状态。
奇怪的是,海瑞罢官也升官,而且罢一次升一次,官也越做越大。他第一次罢官是在嘉靖四十一年(),被免去了淳安知县职务,原因是他秉公处置了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和权相严嵩的党羽。
幸运的是,曾担任海瑞上司的朱衡已任吏部侍郎,他极力向吏部尚书推荐这位耿直的部下,海瑞得以平调江西赣州府兴国县。一年半以后,严嵩的倒台引起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人们开始对严嵩当权时的人事进行清理和甄别。以人画线的结果,以卑微身份公然对抗严嵩、胡宗宪的海瑞,一下子成为了不起的英雄。这样的人物如果得不到重用,不仅是国家的耻辱,而且明摆着是吏部的失职,于是海瑞被选调进京,升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官阶也由正七品升到了正六品。
官是升了,但明眼人一看就是个闲差。海瑞是个闲不住的人,既然小事不多,那就只好考虑大事,于是一股“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使命感在胸中升腾。这一回,他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当朝皇帝。
嘉靖四十五年(),这位“胆大包天”的六品官向嘉靖皇帝呈上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指出,汉文帝创造了“文景之治”,而天资远胜汉文帝的您创造的却是“吏贪官横,民不聊生”。原因就是您心惑、苛断、情偏,既是昏君,也是暴君。他进一步指出,从政治角度看您不是好皇帝,从伦理角度看也不怎么样,“三纲”一纲也不具备:任意怀疑、谩骂、杀戮臣下,是不君;对亲生儿子连面都不见,是不父;与皇后分居,躲在西苑炼丹,是不夫。难怪老百姓说“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恳切希望您“翻然悔悟”。
皇帝审阅奏折时的震怒可想而知,据说当时就把奏折摔在地上,下令捉拿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千万别让他跑了。想不到海瑞的奏折已经折服了无数的人,也包括皇帝最信任的宦官。一个叫黄锦的宦官跪下报告:万岁不必动怒,听说上书前这个痴人已经买好了棺材,辞退了家丁,诀别了妻女,他是不会逃跑的。
他的小命被留下,只是受到了入狱的惩罚。尽管他成了囚犯,但他的上书引起的轩然大波,已经足以让第二次被罢官的他名震天下。
10个月后,嘉靖病死,明穆宗朱载壁即位。官民纷纷为海瑞鸣冤,海瑞如愿获释。出狱后的他先是官复原职,然后一步步升了上去-大理寺寺丞(正五品)、通政司右通政(正四品)、右佥都御史(正三品)、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
已经成为封疆大吏的他一如既往地惩治贪官,打击豪强,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于是有了“海青天”的美誉。后来的皇帝也明白了海瑞身为道德楷模的作用,凡事都罩着他。
才简人欲妒,过洁世同嫌,他成了孤独的人。如果说上两次海瑞反对的是个人,这一回他反对的就是整个官场。正所谓“声高和寡”、“水清无鱼”,内阁和官员们都深感对这个咬不动、煮不烂、杀不死、吓不怕又死不开窍的怪人毫无办法,于是弹劾
如雪片一般飞到皇帝的案头。
闻听被不断弹劾的消息,海瑞的脾气似乎超过了官场的公愤,他于明穆宗隆庆四年()给皇帝留下了“今举朝之士皆妇人也,皇上勿听可也”的告诫愤然辞职,一气之下跑回海南老家,在家坐冷板凳达16年之久。
万历十三年(),已经72岁的他才重新出山,先是南京右佥都御史一职被恢复,上任途中被提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第二年又被提升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官至二品。
他一上台就向万历建议继续执行朱元璋的反贪规定:凡贪赃60两以上的官员都要先斩首,后剥皮,再填上稻草。这一提议引起了震动,因为按照明朝初年的这一标准,整个朝廷除了海瑞将全部达到被剥皮的标准。
弹劾如雪片般再次飞到皇帝桌前,只不过这次攻击有了新花样:海瑞是一名伪君子。结果令人啼笑皆非,万历在弹劾奏章上给海瑞的评语是:“虽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
没有犯罪,却不断被加刑——这就是衰老的感受。两年后,这位大众心目中的英雄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海瑞没有儿子,死时仅仅留下俸银10余两,旧衣袍数件,幸亏同事慷慨解囊,他才得以人殓。
当海瑞的灵柩从水路运回故乡时,长江两岸站满了白衣白冠送行的人群,很多百姓制作了他的遗像供在家中。他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或编成小说,成为后世公案范例,如《海公大红袍》、《海公小红袍》等;或编成剧本,搬上了戏剧舞台,如《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海瑞和宋朝的包拯一样成为中国历史上清官的典范、正义的化身,被像“神”一样供奉起来(其实神也是人,只是他们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所以成了神)。
海瑞在大明官场上略显寂寞和孤独的身影,在中国历史发黄且绵软的书页里显得很高很高,拖得很长很长。
我仿佛看见大明历史上出现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轮明月孤寂地高悬在王朝上空,湛蓝深邃的夜空没有一颗星星。
七、腥风血雨
抛开“丰功”与“威名”不说,仅就郑和远航、海瑞人仕,就足以证实明朝采取了宽厚、温和的民族政策。因而清军入关对于汉族和与汉族和平相处的回族来说同样难以接受。清军遇到剧烈抵抗的扬州和陕甘地区都是典型的回族聚居区,是回族在清军前进的路线上布下了丛丛荆棘。
大清对回族实施了残酷的民族压迫、民族隔离和精神约束政策,对伊斯兰教极尽歧视、限制、挑拨之能事。大清官文把“回”字加了“3”旁,以示回族“有别于人类”。那部颁行天下的大清律上赫然写着3个以上的回民持兵器行路要罪加一等,流徙一般可以声请留界而回民除外,回民罪犯要在脸上刺“回贼”二字。
要知道脸是人与人区别的标志,也是个体生命的永恒广告,面部刺字应该算是对人类最野蛮,也最恶劣的宣判了。回民忍无可忍,只有造反。
火把首先于咸丰六年()在大理点燃,大理回民元帅府最盛时占有云南53城。陕甘回民起义尽管时隔6年才爆发,但无论规模,还是声势,都远远超过了云南。同治六年(),马占繁占据河州,马化龙占据宁夏金积堡,白彦虎、马文禄占据肃州。三股义军与陕西的西捻军遥相呼应,搅得朝廷君臣辗转难寝、噩梦连连。
慈禧太后——这个没落王朝遗留在人间的最后一点余孽,下血本委派左宗棠率清军12万,集12个省的银饱、5个海关的税银及向洋行筹借的白银共万两,向反清最强烈、最彻底的陕甘回民起义军进行了“痛剿以服其心”,“老弱妇女,亦颇不免”的大剿杀。
金秋十月,左宗棠指挥湘军挺进西北。
西捻军被左宗棠清除。然后,回民义军的第一个堡垒——金积堡于同治十年()被清军包围。眼看大势已去,回民首领马化龙反绑了自己出堡向清军投降。左宗棠一面把马化龙关进牢房,一面下达了总攻的命令,群龙无首的金积堡被攻陷。左宗棠发出命令,回族出堡门时必须肩背草绳以便识别,凡背草绳的男子年龄在60岁以下、12岁以上的统统处死。一时,堡门口血流成河。第二年,已经投降的马化龙及其家属亲信人被全部屠杀。
同治十一年()早春二月的一个傍晚,斜阳带雁,夕霞如焚。马占鳌的手下悍将马海晏率领敢死队与清军在甘肃临夏广河县太子寺南新路山坡上遭遇,湘军死伤惨重、尸横遍野,被迫向洮河一带溃退,左宗棠遭受了进军西北以来的首次惨败。
左宗棠惊魂未定,马占鳌的使者已来到他的营帐,原来对方拼命夺取胜利的目的居然只是为了增加投降的砝码,左宗棠大喜过望。
军营里摆满了筵席,回族官兵们狼吞虎咽,不是因为打了胜仗,而是因为先前的胜利为现在的投降增添了砝码和荣光。马占鳌被清廷授予六品军功顶戴,官至
督带;马海晏(生有三子:长子马麒、次子马麟、三子马凤)、马安良(马占鳌之子,原名马七五,投降后被左宗棠赐名马安良)、马永瑞、马荣被任命为旗官,力主降清的马千龄(生有四子:马福财、马福禄、马福寿、马福祥)受到重赏。
到同治十二年(),三股回民义军已经投降了两股,剩下的肃州回民义军成为一支孤军。
由于清军和投降的回民军的联合进攻,肃州回民义军首领白彦虎被迫率领上万部众出走新疆,担任掩护的马文禄一直坚持到靠宰食马肉充饥才不得不开城投降,但左宗棠却下达了纵兵屠城的命令。远离家乡7年的怨恨,大西北艰苦环境的折磨,军人的本性和胜利者的惯性,促使湖湘弟子们开始了疯狂而任性的屠城,已经放下武器的肃州军民被尽数杀害。
《镜花缘》里说:“言必道德的国度,是最缺乏道德的国度。”这是一次“汉唐以来未有之奇”的屠杀,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一幕“被祸之惨,实为天下所无”的历史悲剧。事后,满口仁义的左宗棠公开宣称:“数十年征伐之事,以此役为最妥善。”接下来,清廷又是一顿嘉奖。左宗棠的心里一定明白,是回民义军的鲜血染红了他的顶戴花翎。
而他身后的肃州已经成为一座死城,只留下荒冢蔓草,还有那挂在草尖、尚未风干的泪珠,在夕阳的余晖里诉说以往湿漉漉的故事。
八、跨国长征
读者肯定要问:那支出走的回民义军哪里去了?
答案毫无疑问:如今中亚的东干族人——国外最大的回民群体,就是那支从中国出走的回民义军的后裔。
多年前,在左宗棠的清剿和屠杀之下,一支数万人的陕甘回民义军由领袖白彦虎率领出走新疆,投靠已经占据新疆大部土地的阿古柏(浩罕塔吉克人)。
左宗棠收复肃州后,集中清军和投降的回民军进入新疆,向受英、俄支持人侵的阿古柏发起进攻。狡猾的阿古柏将陕甘回民义军放置在第一线,白彦虎无奈地充当了炮灰的角色。光绪二年(),血战在古牧地爆发,回民义军被清军击败,白彦虎随阿古柏退出天山北路。
之后,天山防线被突破,气急败坏的阿古柏饮鸩自杀,阿古柏的儿子海拉古也被其胞兄伯克胡里所杀,伯克胡里与白彦虎节节败退到大本营喀什噶尔。
战争没有周末,根本不会给弱者以喘息的机会。光绪三年()12月26日,喀什噶尔保卫战以失败告终,白彦虎连同陕甘回民义军开始了中国穆斯林历史上最为壮烈的跨国长征。
已是隆冬时节,前方的天山被大雪覆盖,背后的清军举着屠刀步步逼近。正是在逼近生命极限的地方,人的生命感觉才最为敏锐和强烈。上万人的义军残部和家眷毅然启程,从新疆喀什向北翻越了海拔余米的天山山脉,蹚着一条血路,增加着一个个雪堆(每个雪堆下永远沉睡着一个亡灵),最终逃脱了清军的前堵后追,进人俄国七河地区(伯克胡里也一起死里逃生)。当他们终于在楚河岸边扎下营盘的时候,却发现上万人的队伍只剩下人,其余的人或战死、或冻死、或饿死、或葬身在雪崩之中,其景何其惨然,其情何等悲壮!
从此,他们成为被中国人遗忘的一个群落。
这批义军流落到中亚后,沙皇政府划给他们7万亩土地,并免征10年赋税。此后,陕甘人在异国土地上播下从老家带来的种子,就此繁衍生息,村落也由“营盘”向四周扩散。聚居点集中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的楚河两岸,距离中国边界约公里。
进入七河地区后的若干年,他们被官方认定为中亚最年轻的少数民族——东干族。东干就是指甘肃东部。
年过去了,时间抚平了历史的伤疤,风沙湮没了岁月的苔藓,但永远掩不住的是他们那血浓于水的中国情结。直到如今,东干人后裔仍自称大清国人、小清国人或中原回回、中国回族,而且他们没有丢掉作为身份标记的中华文化。为了继承母语,他们创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唯一把中文用38个斯拉夫字母拼写的中国语言,编印了以斯拉夫语拼写的报纸及完整的1一12号(小学至中学)教材。
如今他们的许多生活方式仍旧滞留在清代,譬如把总统叫做“皇上”,政府叫“衙门”,警察叫“衙役”,学校叫“学堂”,路费叫“盘缠”,连女人的头饰和衣裳也残存着浓重的大清遗风。
他们怎能忘记自己的根在东方的中国?!怀恋故土是几代东干人不死的情结。东干女诗人曼苏洛娃在《喜爱祖国》中动情地咏叹:
我太泼烦想你哩,喜爱祖国。
星星落到中国哩,连箭一样。
落到哪个城里呢?我肯思量:
单怕落到兰州哩,我的乡庄。
九、蒋氏逻辑
终于,辛亥革命的枪声如报春的鹧鸪,宣告了长达0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末日,唤醒了“中国”这头昏睡百年的东方雄狮。特别是孙中山的“五族共和”主张,点燃了各族人民心中的希望,回族民众长期的压抑开始尽情释放。
仅仅几年,这撮希望之火就被兜头浇灭,因为蒋介石一直奉行大汉族主义,“五族共和”不过是耍弄3岁小儿的口号罢了。特别是回族连这个空洞的口号也不适用,国民政府所谓的汉满蒙回藏五族中的“回”是指维吾尔(原称“回鹘”)。蒋介石公开声称“中国只有汉族,其他民族都是汉族的大小宗支”,把回族称为“宗教信仰不同的国民”,国民政府仍旧延续着清朝的“以回制回”政策。
清朝的官员——马安良、马福祥、马麒摇身一变成了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爪牙,官衔也由提督、统领换成了主席、委员。民国九年()底,在风生水起的地方自治浪潮中,宁夏护军使马福祥联络甘州镇守使马璘、凉州镇守使马廷穰、西宁镇守使马麒、宁夏新军司令马鸿宾共“五马”,在银川公民大会上喊出了“甘人治甘”的口号,呼吁将甘肃护军使张广建驱逐出境。无奈之下,北洋政府撤换了张广建,马福祥被任命为绥远都统。“西北五马”从此名扬全国。
随着新任西北边防督办冯玉祥于民国十四年()走马上任,“西北五马”的格局随之改变。马廷穰因暗中支持马仲英叛乱被冯玉祥捕杀,马璘因不买西北军的账被撤职,只有马福祥、马麒对冯玉祥言听计从,俯首帖耳,因而不仅毫发未损,而且羽翼渐丰。
冯玉祥失势后,马麒立刻倒向蒋介石。马麒生有三子:长子马步青、次子马步芳、三子马步瀛。马麒死后,其弟马麟成为青海省政府主席,但在民国二十五年()因为受不了侄子马步芳的排挤赴麦加朝觐(回国后与儿子马步荣、马步援回
到家乡),青海的军政大权全部落入了马步芳兄弟手中。马福祥也学会了见风使舵,他在民国十七年()的蒋冯阎大战中伙同韩复榘、石友三向蒋介石倒戈。因反冯投蒋有功,他先后任青岛市长、安徽省政府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经马福祥斡旋,侄子马鸿宾被任命为甘肃省代理主席。马福祥病逝后,儿子马鸿逵被任命为宁夏省主席。
“新西北四马”浮出水面——马鸿逵(宁夏省主席)、马鸿宾(甘肃省代理主席)、马步芳(青海省代理主席)、马步青(新编骑兵2师师长),这种家族式统治一直持续到五星红旗在北京升起前夕。
十、拥抱太阳
人民的历史必然要由人民书写。
抛开另类的“马家军”不说,众多回族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袓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将青春和热血抛洒到了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一座座令时人震撼、让后人崇敬的丰碑。在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的火红旗帜上,赫然书写着回族青年郭隆真、刘清扬的名字。在凄苦惨烈的抗日战场,马本斋旗下的冀中回民支队粉碎了日军的数次残酷扫荡,被誉为“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在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后,“回协”、“回联”和广大回族人民勇敢站在共产党一边,为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与各族人民一起共同托起了新中国的一轮红日。
在太平洋东岸晨曦初现,距离新中国成立仅有12天的时候,“西北四马”之一的马鸿宾也弃暗投明(马鸿逵、马步芳逃亡台湾后被撤职查办,马步青逃奔香港默默度过残生)。他和驻守中卫的儿子——国民党81军军长马惇靖、副军长马惇信一起率部起义,部队改编为解放军西北军区独立第二军(后来这支军队作为农建第一师进驻贺兰山东麓的西大滩进行农垦,如今的沙湖旅游风景区就是他们的农垦成果)。获得政治新生的马鸿宾顺利当选为宁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随后,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甘肃张家川、青海门源和化隆、新疆焉耆、河北大厂和孟村6个回族自治县以及与其他民族联合组成的5个自治县相继成立。如今,回族人口已近千万,在中国民族大家庭中仅次于汉族、壮族和满族,位居第四。
在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的中国,这个有着天生市场经济细胞的民族应该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我唯一的忠告是,将经商的理念和习惯保持下去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让孩子们中途辍学。因为一个拥有知识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德国和日本“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历史一再表明,软实力比硬实力更具决定意义。
中国周代典籍把华夏周边的民族称作“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东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融入了华夏,西戎、北狄的故事我基本讲完了,接下来应该是所谓的“南蛮”——也就是江南的少数民族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wangzhanla.com/yqyyby/5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