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特别容易上火,但其实,真上火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其实是“上热下寒,上实下虚”的症状。这种人往往上的是虚火,这种情况的表现是一边怕冷,一边又上火。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矛盾呢?因为他们本该在下面的火,浮越到上面去了。
「上热下寒,具体是什么症状?」
中医所说的上热、下寒,具体又是怎么回事呢?
上热的表现: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牙齿发炎,慢性咽炎、目赤发红、针眼,青春痘、失眠,头昏胀。
下寒的表现:腰以下特别怕冷,冬天睡一夜,脚可能始终是冷的。心里烦热,总想吃凉东西,但吃了胃又会不舒服。夜尿多,痛经,小腹冷痛。
简单来说,像是失眠、长期痘痘、慢性咽炎、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眼睛红肿、头痛头晕等等,都是上热下寒明显的症状。
人体最好的状态是阳在下,阴在上。阴要自上而下的灌溉全身,而阳是自下而上温煦全身。就好比一个装着水的铁锅,烧水的柴火必须在锅下面,通过柴火加热,使阴蒸化为气,为身体所用。而上热下寒的时候,就颠倒了过来,成了阳在上,阴在下,柴火在上,铁锅在下,这就不符合正常的规律了。
而这个时候,也就不能简单的补阳或者清火能解决问题了;如果只补阳,上热只会更热,人会更加上火。如果清热,则更伤阳气,柴锅里的水更不可能蒸化……唯一的方法就是把窜到上面的阳气拉下来,这就是中医说的“引火归元”。
虚火相比上火,机理更复杂,症状也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同一个人在一个时间内,身体上部表现为热性,而下部又表现为寒性。
「上热下寒的成因是什么?」
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有上热下寒的症状,最主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用脑的时间太长了,强度太大了!大脑虽然只占全身重量的2%,但能耗却占全身能耗的20%,用脑时大量气血上引,气血集中供应在脑部,这样下半身气血就供不应求了;长时间如此,就造成了上半身过热,下半身火力不足的情况。
其二就是运动少,久坐多,这也是都市白领的通病。时间长了,容易导致腰部以上气血堵塞,这就是中医说的“中焦”,也是身体机能的枢纽。枢纽堵了,水火不能正常归位,所以就出现了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情况。
「学会这招,轻松解决“上热下寒”」
想解决“上热下寒”的问题,其实也很简单,仅需三味药材即可。
首先是吴茱萸,早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述:“咽喉口舌生疮者,以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意思是有咽喉毛病的人,可以用吴茱萸贴敷足心,利用吴茱萸的热性充分地刺激“涌泉穴”,引火下行,从而改善咽喉疾病。
其次是黄连和大黄,它们分别是入脾胃经和心经的,针对的是现在总吃外卖,经常美食不断的年轻人,像是辛辣、烧烤、海鲜等刺激食物吃多了,很容易引发上火,大黄与黄连有助于消除实火,减轻心火和胃火对身体的消耗。
吴茱萸、大黄、黄连三味药材
因此,佟道·清怡足贴特选吴茱萸、大黄与黄连,分别针对肝肾经、脾胃经和心经,把上面的阳气引回下半身,引火归元,让火回到它原本该呆的地方。在这个基础上,再清除并存的实火,从而改善“上热下寒”的症状。
——
佟道新上市的这款清怡足贴,是在以往“清安足贴”的基础上,新增了两味药材,在保证原本疗效的同时,专门针对人体阴阳失衡、虚火上炎导致的长期痘痘、慢性咽炎、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眼睛红肿、头痛头晕、睡眠不稳定等症状,研制而成的养生良方。
每天晚上临睡前使用足贴时,最好先用手心搓脚心的涌泉穴3分钟,这样也是增加对肾水的刺激。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足底的涌泉穴,是肾经的发源地,足贴必须贴在涌泉穴上才能起效果。
脚底涌泉穴的正确贴敷位置
按摩完脚心后,再在足贴上滴几滴醋,将足贴贴在涌泉穴上,待第二天起床时揭掉,被三种药物鼓动补充的肾水,踏踏实实地收纳了一夜的虚火,而关于虚火上炎的诸多问题,就在不知不觉中消减了。
内置内袋+独立包装,便于携带,安全放心
因“清怡足贴”是清安足贴的全新升级版,加厚牛皮纸外盒+清新绿色腰封,美观大方,送礼有面子!另外,在保证原材料不变的同时,还添加了新药材,更重要的是:价格不变!
定价:29.8元/盒(内含10贴)
(可叠加满99-5,满-15优惠券)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wangzhanla.com/yyby/3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