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医院新生儿科育儿知识平台
联系--
在门诊中,家长们对于孩子使用“抗生素”的态度可以说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以中老年人居多的“支持派”,另一种是以年轻家长居多的“反对派”。
“支持派”除了无条件支持使用抗生素外,还会经常主动“指导”使用抗生素,并且通常会带上一句“我娃我知道的,不用消炎药就不会好的,你就直接挂针好了”,简直是“善解人意”到极致,让我想问问娃到底哪里不舒服的机会都没有。
而“反对派”通常在询问病史检查等环节表现的相当配合,但当说到“孩子现在这个情况,还是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刚刚还是轻声细语的家长瞬间面色紧张,鼻翼煽动,呼吸加速,“为什么要用抗生素?”“抗生素不是有很大副作用吗?”“我娃从来没有用过抗生素的,能不用吗?”……。一连串的问题如机关枪似的扑面而来,言语中透露出对抗生素的深深恐惧和抗拒。
其实关于抗生素的使用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因为平时门诊中碰到太多家长存在着对于抗生素使用的误解,导致交流不畅不说,严重的甚至耽误孩子病情。下面这几条,希望能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对待抗生素使用这个问题。
1什么是抗生素?抗微生物药(antibacterialdrugs)是指用于治疗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主要包括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抗菌药指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磺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就是杀细菌的”,跟病毒啊、真菌啊,没有关系,所以当抗生素用于病毒感染的时候,不仅没用,还能“助纣为虐”导致疾病加重。
2什么情况下使用抗生素?
通过问题一,我们初步的了解了抗生素的概念,因此准确的判断孩子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就至关重要。其实这本来应该是医生要考虑的问题,但是很多细心的爸爸妈妈也非常关心这个问题,所以我进行下简单的梳理。
首先是明确发病部位,这个比较关键,举例来说都是喉咙痛、发热的症状,但如果病变部位在咽峡部的,可能就是病毒感染的疱疹性咽峡炎,而如果病变部位在扁桃体的,那可能就是细菌感染的化脓性扁桃体炎,虽然两个部位离得很近,但是不同的部位的初次治疗的用药却是天壤之别。
若是有细菌感染证据,应及时使用抗生素。儿童患病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其病史、临床表现等,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出诊断,根据诊断由医生确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疗。
如上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包括普通型感冒、急性鼻窦炎、中耳炎、化脓性扁桃体、咽炎、喉炎等,部分由细菌(链球菌等)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对于其中病毒性感染者,抗生素几乎没有作用。还有儿童常见的腹泻问题,腹泻一般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过敏刺激、饮食不当、消化不良、滥用药物、天气突变等原因引起的是非感染性腹泻。宝宝到了4-6个月大的时候,会添加辅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腹泻状况;还有夏末秋季,天气转凉期,宝宝特别容易腹泻。而感染性腹泻中常见的秋季腹泻,很可能是轮状病毒引起的,这些情况下,是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只有明确的细菌感染导致腹泻时,才使用抗生素。
其次结合患儿年龄,不同的年龄相对感染的病原体种类会有些差异,以肺炎为例子,比如3月以内的孩子一般来说感染革兰氏阴性菌概率会高一点,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是导致5岁以上孩子肺炎的重要病原体。因此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才是合理的方式,而不是一些家长所经常念叨的“医生,我家孩子几年前用了XX药,效果很好,你也就继续用这个药吧”。
再次是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比如血常规是大家比较熟悉常规检查的项目,血常规里面内容很多,可以提示很多问题,但如果只是用于判断感染上的话,简单的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这三项可以比较粗糙的判断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但必须要结合临床表现。(想知道血常规相关内容的读者可点击蓝字手把手教你看懂儿童血常规化验单!)
另外提示感染的指标还有其他很多如CRP、PCT等等。但是这些化验结果只能作为我们临床医生的参考,毕竟目前“还没有一项临床指标能百分百的区分到底是细菌感染或者病毒感染。”
3抗生素怎么用?用多久?使用的剂量、疗程等根据病情轻重选用口服或静脉用抗生素,按疗程使用抗生素。
在用法上,有外用、内服、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等方法。必须使用抗菌素时,应根据儿童的用药特点:首选口服剂型,其次是肌注,最后才是静脉点滴。有的家长说孩子有发热,口服药不见效,必须静脉滴注。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是没有依据的。病变炎症和病菌的控制有个过程,不可能口服一天药、打一针、输一次液就会见效,一般用药3天见分晓。每天换一种药,一天换一种治疗方法都是不对的。每天换药,不仅对治疗没有好处,而且有可能导致菌群失调,诱发耐药菌的产生,造成后期治疗的困难。若确定是细菌感染,用药3天无效应换,若病情加重可由口服改打针。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用药2-3d,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1使用途径“口服用药、肌肉注射用药、静脉用药”这三大种,虽然肌肉用药、静脉用药的疗效发挥高于口服用药,但也正是给药途径不同,导致静脉用药、肌肉注射用药的过敏性大大提高,增加了对机体组织伤害的风险,因此从安全性来说,口服用药>肌肉注射用药>静脉用药。
所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用药途径才是最合理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的“听说输液很不好”或者“我娃不输液就一定不会好的”这样的观点,毕竟让一个重症肺炎的孩子去单单口服抗生素治疗可能是欠妥当的一件事,而每次一生病就输液治疗的方式也是需要商榷的。
2使用时间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在很多家长的眼里都非常随意,经常都是吃了个2-3天后,“咦!娃感觉好点了,抗生素副作用这么大,还是少吃吧,嗯,我就不给娃吃了”。结果没几天孩子又复发了。抗生素的使用时间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治疗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抗生素用至热退和主要症状明显改善后3—7天。疗程视不同病原细菌、病情轻重程度以及有无菌血症存在等而异。因此不要症状稍微改善就立马自行的停用抗生素,这样不仅病情容易反复,还容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最后吃亏的还是孩子自身。而不同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时间也各有不同,因此认真听从专业医生的用药建议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关于抗生素的毒副反应不管是抗生素使用的“反对派”还是过早的停用抗生素的家长,其实他们所顾虑的主要就是抗生素的毒副反应,毕竟“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谁要是跟别人聊关于药物的话题的时候,不来上这么一句,那简直就是政治太不正确了。
药物的毒副反应在说明书上黑字白纸写着,这点我们不能否认,但是早在年毒理学之父瑞士医生帕拉塞尔斯(Paracelsus)写过这句拉丁文:“Dosisfacitvenenum”,翻译成英文就是“Thedosemakesthepoison”,再翻译成中文“剂量造成毒药”,再翻译成网络用语就是“离开剂量谈毒性是耍流氓”。由此可见,药物过量使用是导致药物毒副反应的主要因素,当然还有每个人的个体差异的原因(或者说是基因差异)以及药物本身原因。
那安全剂量是多少呢?这个说明书上都有,而且每种药物都各不相同,所以我这里也就不连篇累牍了。其实在药物安全性上我们当医生的会比家长更加重视,特别像会引起耳毒性、肾毒性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会影响软骨发育的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医生眼里都是“禁用”的。
因此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选择合适用药剂量,才能尽可能的避免药物毒副反应的发生,而不能因噎废食的全盘否定,毕竟抗生素的在治疗细菌感染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5抗生素使用的特殊问题儿童使用抗生素应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抗生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二重感染等。
过敏反应形式多样,轻者可出现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哮喘,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婴幼儿和儿童,由于身体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对于成人可能不会造成损害的抗生素,往往对于婴幼儿和儿童造成严重的损害。一些抗生素的毒副作用会造成孩子肝功能的严重损害;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等对儿童软骨有潜在损害;氯霉素则可导致骨髓抑制,引发血液病和灰婴综合征。一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新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容易造成孩子的耳聋和肾损害,一些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氯霉素、红霉素等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耳聋。有些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有胃肠道副作用,要饭后服用,可以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如需要静脉点滴,也应在饭后或吃一些饼干点心。
由于抗生素应用后杀灭或抑制了敏感细菌,未被抑制的菌种可大量繁殖,发生菌群紊乱,因而在用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霉菌、耐药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此种感染可为较轻的局部,如口腔、胃肠道的感染,亦有可能发展为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抗生素在给儿童解除病痛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危害,小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够成熟,对药物的毒副反应较成年人更为敏感,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对病情的转归,患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几个问答:
问:“孩子太小,最好能不能不用用抗生素吗?”
答:“用不用抗生素是根据病情决定的,从临床经验来说,越小的孩子屏障功能越差,抗体越少,相对的抵抗力就差,如果再加上病程过长的话,继发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因此越小的孩子反而更需要抗生素治疗。”
问:“抗生素能减量服用吗?”
答:“不能,随意超量使用是会提高毒副反应的发生,而随意的减量会导致降低疗效,提高耐药菌的产生等问题,因此必须保证足够剂量的抗生素使用是治疗的关键之一。”
问:“我家孩子用好多天的抗生素了,为什么还没有好转呢?”
答:“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原因,比如是否诊断存在问题、是否病原菌诊断存在问题、是否抗生素选择不当、是否存在多重感染、是否存在机体免疫问题、是否存在疾病的并发症等等问题。所以如果抗生素使用无效的话,需要从这些方面去寻找原因”
问:“为什么不先把感染的病菌先查明了再用药呢?”
答:“有一个检查叫“血培养+药敏”,这个检查可以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以及对哪种药物会比较敏感。但这种检查却有比较大的缺陷,1是培养周期过长,至少需要3-5天。2是阳性率偏低,经常过了3、5天培养出来的是杂菌。所以在门诊使用抗生素如果真的要等血培养结果的话,时间成本且不说,严重的会耽误病情,因此门诊医生包括我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都是经验性用药,这一点国外的医生也是这样做的”
问“为什么国外医生都不用抗生素而国内医生动不动就用抗生素呢?”
答:以例子说明:1.大概是在50年代,有个村子后山堆满了小孩子因为肺炎而死去的坟墓,后来村子里来了个年轻的西医,他对肺炎的孩子一来看病就使用抗生素,结果小孩子的死亡率慢慢的下去,到最后很少有孩子因为肺炎而死亡。2.医院儿科病房,收治了一个发热的孩子,父母都是海归,当医生决定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时候,父母表现出了极大的抗拒,主要理由是他们在国外都不用抗生素的,因此现在也不要用,结果就这样过去5、6天后孩子得了化脓性脑膜炎这个并发症,这个结果让人唏嘘”。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wangzhanla.com/yyszyyqd/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