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号老师这张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静。空气好,清静;人少,宁静。仔细观察,阳光普照大地,一座座连绵不断的山脉,上有云雾缭绕,下有万物生机,”天清地浊,天动地静”,这不就是清静经的写照吗?画面上满满的能量感!就像一颗大树一样,从一个小独苗长成参天大树,你天天看着它好像没什么大的变化啊,看似不动,实则内部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人身处在这个地方,估计会变安静很多,人一安静,心就能沉下来,心一沉下来,体内那一股“无名之火”也会跟着下沉,之后一切烦恼忧苦便随之消失,整个人清静了,所有的事情也会理顺了,计较的少了,生活也会慢慢变的顺心起来,慢慢的感觉一切都会好起来,正所谓“降本流末,而生万物...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我出身农村,每次回家乡都有一种鲁迅“故乡”的感觉,虽然现在农村的经济比鲁迅那个时候好太多了,但是它们唯一不变的就是“静”。如果到了冬天下大雪的时候那就更静了!在家的几天里睡觉都特别踏实,然而回到城里,耳边又开始了喧嚣,睡眠也变得时好时坏,心也不自觉的躁动起来。后来我接触到中医,我的一切也跟着中医的步伐慢慢改变了…以前我脾气不好,我以为这是遗传,因为我爸脾气就不好,这是我娘胎里带来的改不掉的,但是自从我吃了几副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中药以后,我发现我很久都没发过脾气了,就是想发也没有什么事情能让我发脾气的,心里就感觉好像住着一窝小喜鹊一样,每天也没什么让人兴奋高兴的事情,可是我还是自然而然的心生喜悦。偶尔心里感觉浮躁,那就静下心来看看中医书,如果还没静下来,读几遍心经或者清静经,就肯定能静下来了!就像此时,天气预报说今天会有36度的高温,而我坐在屋里并没有用风扇或者空调,而我却没有觉的燥热,反而心生凉意,这是不是所谓的“心静自然凉”呢?以前上学的时候如果哪一段时间心能够”沉的住气“,话少,那么那一段时间成绩就会很好,如果有一时间话多,想的多,那心思就不能完全专注在书本内容上,学的东西就浮,看着也学了,实则并没有学到心里去,所以,做什么事都要”沉的住气“啊!这个”沉得住气“是不是我们中医说的”心沉下来,心肾相交“?
好多人认为中医博大精深,深不可测,我真不这么觉得!就像这张图上面的自然现象,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把这种普通的现象归纳总结实践最后变成一门医学,加上我们的“中庸之道”,和而称之“中医”,我们中医就是在过苦日子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医学,吃应时菜,住接地气房(现在人上热下寒的体质除了压力大想得多老坐着不运动之外,有没有住在高楼里不接地气这方面的原因呢?),穿接地气布鞋。慢慢的我们的精气神就又回来了,我以前有“咽炎”,经常会吐痰,后来有一次我去“皇藏峪”游玩,进去之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空气太好,然后整个人浑身就轻松了,嗓子里没什么痰了,可见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对我们身心的影响很大!就像三年前爸爸的肝炎中西药吃了三年反复发作,最后用不起眼的艾灸给控制住了,妈妈的腿痛也是久治无效,最后单用“舒筋草”一味中药泡脚,给泡好了(平时没事她也学着别人用塑料袋或者棉布把膝盖给包上),所以,我们中医并不是在用药时才是中医,它在不用药时更能体现它的“医”。如果我能一直处在“皇藏峪”这个环境中,估计我的“咽炎”有一天会痊愈!中医的”(疗效好)好,省(钱),简(简单的方法)“正是当初吸引我喜欢上她的原因,这也正是我们以农业人口为主的泱泱大国正需要的能负担的起的医疗!
我们中医治病的着眼点不在”病“上,而在”健康“上,这个健康的概念往往允许”病“与人共存。跟这张图一样,满眼看似坚硬的石头上不是也长出了遍地的绿草吗?这个”仁医“不正是以”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的”中庸之道“的写照吗?
15号:
感悟中医之氤氲
一看到这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相对近处那光秃的山头外的山峦那逶迤雾绕的氤氲旖旎带来了的无限生机,看那绵延山脉上零星的绿被,干涸的山脊,却是因为这云烟缭绕的气流所酝酿环绕而使山峦充满了灵气,也使稀少绿被的滋润和生发有了希望。
古人云:“天地氤氲,万物化淳。”可以想象下,在这种厚重烟云的滋润下,那微弱零星的山地绿被会慢慢的茁长成长起来,山峦的绿色渐渐会蔓延开来形成一片生机与繁荣,同时也会改善整个山脉的植被和气候。
既然是感悟中医,那缺少水润本应绿荫郁葱的秀色山峦就象现实中对真正中医渴望的普通大众,本应享用老祖宗千年传承的中医技能和心法可以为自己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但因为种种的原因,现在虽有许多中医理念开始在大众中逐渐生根发芽,但正如那图中所看到的嫩绿一般是那样的微弱那样的细小那样的零星那样的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而有的地方的人们甚至连真正的中医是什么都不了解,许多象我这样的人,因为偶然的机缘到了不小的年纪,才从象余师这样的真正中医中,了解到原来所谓的科学养生方法,有那么多的不合理,而需要去改变自己日常的饮食起居,要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理念,才能让自己活得清静自在。
图片中那萦绕山峦的氤氲之气,使整个画面有了生机,有了活力,有了无限的想象力,然后百度一查“氤氲”两字,第一条解释既然是“古代指阴阳二气交会和合之状”“天地氤氲,万物化淳。”所以即使贫脊干涸的山峦因为有了氤氲之气而变得灵动起来,万物皆化淳。
不禁想到余师所创的阴阳九针,跟老君的《清静经》,是否就是令众生身心健康自在的氤氲之气啊,从而使中医之道的活力生机在大众间广为传播,让众多的人拥有康健的身体,安宁的心性,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净化社会人文环境。
16号:
看了这张图我首先想到的是我们中医的现状,薄雾轻纱笼罩下的中医始终保持着些许神秘,让人看不真切,高山仰止。导致现在的人们对中医出现了两个比较极端的认识,一类是盲目迷信(老年人居多),一类是对中医嗤之以鼻的(年轻人居多)。作为中医从业人员(尤其是老中医),应该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传统中医之重任,就如攀登此山峰,任重道远。路就在我们脚下踏实走下去再艰难,也能踏上高峰,并且要揭开中医那层神秘的面纱,让国人乃至全人类重新认识我们的国医。
其次,要从图中感悟中医的话,我觉得应该是先感悟自然,感悟大道,都说医道同源,到底源是什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跟清净经的“大道生育天地,大道运行日月,大道长养万物,”正是异曲同工之妙,应该可以把后者看成是前者的解释。
普遍的人都认为一是太极,二是阴阳,但是阴阳怎么生三,三是什么呢。我认为一就是天地(宇宙),二就是日月,三可以说就是地球,并且地球只有在日,月共同作用之下才能产生万物。由此古人就把日月抽象成了阴阳,所以可以说万物都是阴阳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人也是万物之一,肯定也是阴阳二气的作用,这样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就有了阴阳的概念,然后阴阳变化出现五行(气的五种状态或者是表现形式)。
这张图我看到了,天清地浊,天动地静,云雾是由于气到上升,最终会形成雨水降落,整个地球也是始终都处在气(气候)的升降(变化)中,对应人都话,也是靠气机的升降来维持整个系统(物质和能量两个系统)中医的气字应该是道家用的这个炁字,道家讲人的精炁神,这些东西基本就在人体的任督二脉和中(冲)脉中,虽是三个名,但来源都是一种能量。
余师创九针就是返璞归真化繁为简,找到源头,调的是精炁神,再根据全息理论把全身放到手上,这种治法基础虽是中医,又高于现在普遍所认识的中医。
再看图中由于阳光的照射山体也是阴阳分明,虽是分明但由于地球的运转,太阳相对的方位变化,阴阳在时刻变化,此消彼长,阴阳互换,假如固定左边为阳(东)面,左边就会经历(太阳东升’)纯阳‘??阴中之阳(太阳西落),相反的西面就会出现纯阴,和阳中之阴(这段表述可能有误)。这或许就是太极图的基本原理在自然界中的一点体现吧。
中医的任务,一个是帮助人们解除痛苦,另一个是教人们如何养生(顺应自然),怎么样顺应自然呢,澄其心,遣其欲,清静无为,清净经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中医需要继承(发扬),虽然现下也在继承,但发扬呢,总觉得我们还是在吃老本,根本原因现代人还是没有溯本求源,没有去寻找中医真正的源头。但我看到了余师一直在追求中医的源头,才有了九针的创新。中医离不开道。学生如果有幸被选上,可能由于自己原因不能到任之堂参加培训,如果占了名额,可以让出来给已经战斗在医疗第一线的老师们。我也会持续哪里能根治白癜风哪里能根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wangzhanla.com/yqyyby/1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