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咽炎病因 >> 咽炎是怎样引起的 >> 正文 >> 正文

这书能让你戒烟

来源:咽炎病因 时间:2024/2/16
《这书能让你戒烟》讲述的是成功告别烟瘾的人的共同心声。如果你是一个老烟枪,你完全可以一边点上一支烟,一边细细阅读《这书能让你戒烟》。你会惊讶地发现,烟瘾会在阅读中不知不觉消失。25年畅销不衰,万册全球热卖,万人告别烟瘾。爱她请为她戒烟!宝贝他请帮他戒烟!别让烟把你们的幸福烧光了!我烟龄整整10年,从年开始抽,一直到三周前,之间从未断过。最多的时候一天两包。过去十年里,我从来不相信戒烟这种事情是可能真实发生的。在我看来,戒烟者不过是在连续不断的「戒烟期」和「复吸期」之间轮回,就像一张反复播放的CD。对的,放弃吧,盆友,你是翻不了面儿的!因此,但凡有人和我论及戒烟,我都会跟对方说两个笑话。一个是从未证实过但广泛流传的马克吐温名言:「戒烟是世上最容易的事情,我都戒过几千回了。」另一个笑话是:你的法拉利呢?两个月前,我在这本书里就找到了两个理由:戒烟的理由,和坚持不再吸的理由。这本书真的神奇吗?我实在没法说这本书写得好。若非如此,我也不会实在无法认真看完后一半。作者的行文非常啰嗦,几个观点之间重叠得很厉害,文笔极不干净。作者是一个英国人,这本书初版是在20年前。此书的中文版译者,去年在登山的时候不幸遇难了,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悼念。必须说,有一点,是该书作者一上来就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说服力的背景——作者在戒烟前是一个超级大烟枪,一天抽根。但突然说戒就戒了,没有任何逐渐减少吸烟量的「过渡期」,也没有任何替代品。就是戒了,再也不碰,20年至今。你现在能猜到了,作者很懂得劝告吸烟者戒烟时,哪些说法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和用处的——中外都一样常见的无用劝解,就是伤害健康,还有费钱(还记得上面提到的那个法拉利笑话么?)。因此,用很恶心的肺或口腔照片印在烟盒上,对初次吸烟者有很好的警示作用,但对老烟民没有任何效力;有人尝试设立罚钱制度,但这最终只会让吸烟者因为做不到而厌恶自己,进一步自暴自弃,不可能真正让吸烟者产生发自内心的动力。作者牢牢抓住了吸烟者的一个心理:总有不止一个时刻,你认真地想过要戒烟。注意上面这句话。或许你没有采取过任何行动,甚至连想要行动的心都没有,这都不重要,只要你「想过」,曾经产生过这样的念头。抽烟真的伤害你。真的。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或社交上。而且你心里很清楚。你咳嗽,有时候简直感觉要咳出了肺,或者咳出了翔。(费翔?)你嗓子疼,你知道你的咽炎完全因为吸烟而起,并且日益严重。你尴尬,你在去见一个喜欢的姑娘,或者一个重要的人物之前,你发现自己嘴里口气好重,嚼口香糖也还在。你难受,没有吸烟区的地方你就不想去。并且你总在不合时宜的时候产生痰意。所以,如果你从来没有过戒烟的念头,我估计这本书对你起不到什么作用。但对绝大部分吸烟者来说,你很难找得出这样的人。在戒烟这件事面前,一个人太容易不坚定了。哪些是不坚定的表现?告诉自己要忍住。告诉自己戒烟是为自己好。对自己说,抽一根烟罚一百块钱。告诉自己要远离吸烟的朋友。给自己一个所谓的过渡期。给自己找一个替代品。等等等等……发现了吗?这些都是自己不够相信「自己真正想戒烟」的表现。打个比方,如果你爱一个姑娘,你需要每天提醒自己爱对方吗?你需要告诉自己,你爱她是为了自己好吗?你需要告诉自己,如果不爱她就罚钱吗?你会请亲朋好友监督你对她的爱吗?……好了,我以前不相信我能戒烟,就是因为我不相信我能找到办法说服我不做上面这些事情。这本书里提供了很多办法。作者作为一个每天抽烟根的老烟枪,提供了不止一个理由,这些理由,每一个都很好。但在所有这些你听过了很多遍的理由中,真真正正,一发击中。作者选取了一个巧妙的立场,把读者拉拢到自己的阵营,并且建立了牢固的认同感:唉兄弟们,我曾经是大烟枪,跟你们一样。我多次戒烟但是失败,也跟你们一样。——可是兄弟们!我们失败只因为方法搞错了,并不是我们不行!幸运的是我们现在可以学一种新方法,边学边群嘲一下那些旧方法,顺便群嘲一下还在用旧方法的其他土鳖……你看他这样一破一立,先博认同再拉上大家一块儿秀优越,就死死地拴住了读者的心。因为让读者有了一种「我们是创新者」的优越感。如果换一种写法:哈哈土鳖们你们多次戒烟失败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方法搞错了!现在让哥来拯救你吧……那他后面不管说什么,效果都会打折扣。读者会很乐于看到他的理论吃瘪(这很容易,只要我读完这本书还继续抽烟就可以让丫栽个跟头)。谁叫他建立了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优越感只属于自己?——读者的潜意识是:「那个装逼犯真的靠谱吗?我不信有他说的那么简单!」2,催眠治疗中有所谓「跟领」的手法,先跟随受众此时此地的感受:「你现在肯定会怀疑……」,激发对方的代入感和信任感(我确实是哎!),逐渐转化为领(引导):「但很快你就会发现……」形成暗示。这也是本书的关键技巧。作者不断与读者互动:「你现在可以点上一根烟……」,「请严格按照本书的指示……」,「你这时可能会想……」,「作为一个老烟枪,我们都曾经……」,那些话简直就像是站在你身后,贴着你耳朵说的。但在你警觉之前,又轻轻转回他自己的观点,不露痕迹。节奏拿捏很稳。加上他确实是个老烟枪,对烟民的心理摸得透透的。这样读下去自然会感觉到作者时刻与自己同在,字字入耳,不知不觉就会将他的观点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3,从书名就开始进行暗示:戒烟就是这么简单,真的,不信你看。列出了大量读者的现身说法,告诉你大家是如何久治无功,却通过这种方法「倏」地一下解脱的。每个例子有血有肉,有细节,有情感,真实可触,一看就不是编的。既然所有尝试过的人都说是这样,推荐给你的人也说真是这样,老师也说是这样……一遍两遍三遍,现在,你已经相信对你来说也就是这样了。4,间接暗示的技巧,就像当我说「1,2,…」,你脑子里就会蹦出「3」。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比直接灌输更有效。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这个方法很神奇,真的,你马上就看到了,其实就一句话,特简单,可惜一直以来我们把它想复杂了,其实这就是一个陷阱啊……可就是不肯给个痛痛快快的outline说清楚。通篇玩一些富有趣味的小逻辑:例如「问题不在于解释为什么戒烟很容易,而在于解释为什么戒烟很难」。这种表述,特容易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大家都是聪明人,会抢着进行思考。这种主动思考的结果,就是最后得出结论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些结论不是作者给你的,而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他无非只是替你做了总结而已。——你已经相信这些结论了。5,重复的信息轰炸,这点很多人都提到了。黄老师甚至说他没有耐性读完整本书。但这恐怕也是效果的一部分。也就是达到了「哎呀这个人真话痨,不就这么点事吗干嘛反复说啊」的深度。你看似已经对冗长的说教失去耐心,不知不觉已经全盘接纳了对方的说法。扔下这本叨逼叨的破书,喝口水,再看这个世界,好像有些不一样了。改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自己其实也不清楚。所以总的来说。我认为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利用文字这种载体,和读者进行了一场具有心理治疗,尤其是催眠治疗性质的游戏。我想,假如找一个从未读过这本书的读者,直接告诉他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或者,只看这本书的最后几页(建议和结论),恐怕不会有用。不知道有没有人试过。有人说这本书有「洗脑」的效果。洗脑这个词有贬义,我还是觉得用催眠更合适。催眠是一种有力的治疗手段,只要运用得法,是可以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的。我对这本书没有贬义。作者提到,他为了戒烟曾接受过催眠治疗,当时以为无效,后来发现了效果,我猜他从这段经历中得到了一些启发。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原来书还可以这么写,通过「形式」而不是「观点」产生效果,真是太有趣了……很多人让我推荐心理学的书,想通过看书的方式自助治疗。老实说我一直觉得不太可能,理由就是从书上学到「观点」,不管有多么正确,本身都没有治疗意义。现在看来,叙述的功能比想象中更强大,和心理治疗也存在一些可能的结合点,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抽烟的人,你得有多无聊啊!抽烟真的让你集中精力吗?别逗了,我也是老烟枪,咱们都知道这其实是假话。抽烟真的让你静下心来吗?仔细想想看,我们烟抽完了,真踏实了?抽烟真的让你舒服吗?靠,你心里很清楚,不舒服正是烟瘾带来的。作者打了个比方:如果你脸上长满疹子,使用某种药水,大疹子立即就消了,但代价是下回起的疹子会更多,更痒。你会怎么办?傻子都知道要停药啊。抽烟的成瘾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不想攻击和质疑这一点,希望大家不要误会。我想说的是,对一些人来说,戒断这个瘾的难度,根本没有你想的那么高。抽烟真的就是因为无聊。从我们最早假装大人学习抽烟的时候,就是这个原因。多年没变过。现在你知道了,在我每次和抽烟的朋友在一起时,在每次夜深我需要思考一些事情时,在每次我做完一件大事时,在这些以往看来都是完美地点上一根烟的时刻,我为什么能不抽烟,甚至不想抽,因为这时我会对自己说:你丫真不是烟瘾上来了,真的不是,你丫就是无聊了。我现在丝毫不想吸,也不难受,遇到抽烟的朋友也根本不会受到诱惑,你们抽,没关系,递烟给我,我不接,我也不想接。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执著——不会执著地对自己说要忍住,不会执著地让自己不要去想念香烟的好。(我好喜欢「不执著」这三个字。如果你真的想「去除我执」,那么连「去除我执」这个念头,你也要一并打消掉。)其实,这也是十年前我改变性格时所做的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anwangzhanla.com/yyszyyqd/8282.html